第(2/3)页 按照这两人的评价,还真是能干出这种事儿的。 既严格执行了皇帝的命令,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记录和证据,想让后继之君给这些借款的商人一个公道。 思索了几息后,李若涟沉声道:“陛下,当年您在西北巡视时,宣府总兵王承胤被抓后,无论锦衣卫用何种手段,甚至是凌迟都未能让他开口交待商人走私的事儿。 估摸着这位前宣府总兵应该就是知道朝廷从晋商借银子和边关贸易特许的事儿,涉及到神宗和几位藩王,所以才不敢交待的。 且那几家晋商知晓借银子的事儿也只有当时的家主或者上一任家主才知道,或者说是由东厂出面,其中某一家商号作为中间联络人,其他几家不知情。 关键的是当时有几家的当家人在抓捕的时候中途反抗被格杀了,以至于这件事儿中途就断了,口供上才没有这件事儿。 至于其他的借款,若是由东厂出面,那几家也只能硬着头皮吞下,胆敢大肆宣扬,哪怕是陈矩的为人,可涉及到皇帝和朝廷的连绵,以东厂的手段,怕死九族都不够杀的。” “有道理!” “也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了!” “合情合理!” “对!” …… 众人纷纷点头,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崇祯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脸色依旧难看,朝廷从晋商借银子,让他们压力大增,但这绝不是通敌叛国的理由。 很可笑是吧,但五万两银子、十万两银子或许有一定压力,但绝对没有动摇根本,所以,说到底还是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和贪婪造成的。 崇祯心中叹了口气,沉声问道:“诸位以为这事儿该怎么处理?” 众人脸上满是犹豫之色,一面是朝廷的威严和脸面,一面是朝廷的公信力和诚信问题,且晋商都被处理了,怎么做都不好处理。 “陛下,臣以为,朝廷想要走的远,让天下人信服,让天下人和朝廷共存亡,那就必须有绝对的公信力, 第(2/3)页